【英才文学】《谍战陶赖昭》后记——写好陶赖昭故事 为家乡尽微薄之力
- 作者:王秀霞 宋寒冰
- 来源:
- 时间:2021-12-24 16:20
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松原市委组织部《松原英才》公众号历时半载,对我们的小说《谍战陶赖昭》进行了连载,并连续向域外人才交流群转发,我们衷心地感谢松原市委组织部领导的支持!感谢组织部人才办同志的积极努力和辛苦付出!感谢松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同志提供的部分党史资料和为出书所作出的努力!
陶赖昭,距离我们的出生地榆树沟和生活过的三岔河(今扶余市)不远,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乡是心灵的归宿,是亲情的寄托。我们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只是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做点实事。但当我们推开历史的帷幔,便情不自禁地为发现陶赖昭这座东北历史上闪光的坐标而惊喜和自豪!更为发现张义堂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而充满信心!如何写好陶赖昭故事?走心是唯一的技巧。我们到图书馆和在网上查找与那个时期的有关资料,发现了关于日军731部队在城子沟、安达和陶赖昭等地建野外人体靶场的多处记载。时光不语,却记录真实。历史,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撞上“弱肉强食”的祸端;历史,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邂逅“抑暴扶弱”的美德。历史,不是陈腐的昨日之舟,而是当明日大浪来袭时,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驾驭好自己的命运之船。
写好陶赖昭故事,就要写好张义堂及他身边的人。这部小说的纪实性决定了你就是再能编也不可以离谱,而原来的党史资料都是介绍性的,可构成故事细节的少之又少。我们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围绕中心事件的骨头上添加了许多细节的肉。在小说中除了用大量篇幅写张义堂等人如何与日寇和汉奸斗争而外,也利用很多篇幅写他的人格魅力。写英雄,最忌光写铁肩担道义,无细微见大美。英雄,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平凡的人群中产生。英雄也是人,能触动我们心灵柔软之处、让我们品味出生命力量的,往往是锅碗瓢盆发出的音响,是灶火熬出的琼浆。故我们写了张义堂与黄素贞之间的爱情纠葛,张义堂顶得住外部的打击,也拨得正内部的迷思。当一个人足够强大,可以守护的人便会越来越多。我们除了写好张义堂这个人物而外,还写了党员们的群体作用。一个人讲奉献的背后是酸甜苦辣;几个人讲奉献的背后是同甘共苦;一群人讲奉献的背后是齐心协力;所有人讲奉献的背后是未来可期。
讲好陶赖昭故事,就地掘金,深耕“本土”资源、突出区域文化特质也很重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综合体”,如内蒙古地区的“马文化”、南方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陶赖昭位于东北中部,属于具有“东北文化”、“黑土地文化”的特质范畴。在这部小说里,我们除了让人物说东北话而外,更重要的是让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一看就是“大气豪迈”的东北人。此外,在很多章节中,都突出了本地本土的文化特质和风土人情,除了能突破同质化瓶颈而外,还能从时间上唤醒老一辈读者的集体记忆,从空间上拉近他们心理感情的距离。
近日获悉,扶余市目前正在建造张义堂纪念馆,准备将陶赖昭打造成“红色小镇”,同时安排专人到张义堂和尹洪滨的老家山东省阳谷县等地调查走访,与他们的后人见面亲切交谈。扶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回家乡看看,同时鼓励我们,说小说写得很好!很多同志都在看,陶赖昭镇看过的人反响很热烈!还与我们商谈能否改成电影或电视剧。领导的鼓励让我们感动!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努力。以往的家乡是我们儿时的一个梦、一块成长过程的基石,如今已长成我们心中的一棵大树。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棵大树定会枝繁叶茂,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