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党史

首页 >> 党史宣传 >> 一起学党史

中共三岔河支部的建立

  满洲省委在建立陶赖昭特别支部以后,继续在中东铁路沿线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1932年,共产党员曹国安来到毗邻扶余县三岔河的大新立屯,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在此结识了张秉文(张瑞麟),指引张秉文走上了革命道路。

  张秉文7岁随家人由辽宁省锦州县石山镇迁到三岔河居住。1931年7月,20岁的张秉文和同住一条街的失业工人郜福臣合伙开了一间弹棉花坊,用两个人的名字各取一字为“福文”字号。可开张不到两个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弹好的棉花卖不出去,棉花坊驻了兵。无奈,“福文”弹棉花坊搬到了没有日伪驻兵的新立屯(今榆树市辖境)。在此开张了一段时间,生意不景气,被迫关了门。张瑞麟留在这里看守两间房子。看屋期间结识了地下党员曹国安。曹国安是吉林省永吉县人。1932年初,党组织派他回东北家乡永吉县做兵运工作。曹国安以串亲戚为名来到大新立屯“福文”棉花坊对面开米店的表兄家住下来,结识了张秉文。从此,张秉文在地下党员曹国安的引领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1933年5月,经曹国安等人介绍,张秉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磐石县烟筒山参与领导了伪警备五旅十四团迫击炮连的起义,并与起义队伍一起参加了杨靖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先后任中队长、大队长。

  1933年8月,张秉文在磐石县烟筒山的一次战斗中负伤,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中共满洲省委冯仲云等领导同志考虑到张秉文老家在扶余县三岔河的情况,决定让他回老家边养伤,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34年1月,张秉文回到扶余县三岔河,以家里开的碾坊做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他积极接触群众,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在先进分子中先后秘密发展了张广臣、赵喜恩、张喜文、朱少珍和殷殿全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张秉文根据满洲省委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成立了中共三岔河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三岔河党支部是党在松原境内成立的第二个支部,由满洲省委直接领导。

  三岔河党支部成立后,张秉文带领全体党员秘密发动群众,宣传爱国思想,开展抗日活动。他们在发动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19名党的积极分子。三岔河党支部还负责陶赖昭特支和驻双城伪军党支部的联络工作,认真开展搜集和传送情报、信件等工作。

  1936年2月,张秉文回哈尔滨特委工作,三岔河党支部工作暂由张广臣负责。1937年4月哈尔滨发生“四一五事件”,哈尔滨中共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三岔河党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活动逐渐停止。

中共松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吉ICP备11001432号-1
中共松原党史研究室主办   联系电话:0438-2292752
Copyright?2001-2010 by www.sy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